NO.1-卡介苗-BCG
出生滿24小時,體重2,500公克以上,即可接種。
卡介苗是預防新生兒結核菌感染,一般來說預防效果可達85%以上,在新生兒時期尚未感染前,施打效果最佳。國泰綜合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科主任謝承霖指出,目前在國內使用乾燥活性減毒卡介苗來預防結核病,稀釋過的卡介苗保存時間僅有5~6小時,因此有許多醫院診所,會集中接種卡介苗的時間。

NO.2-B型肝炎疫苗-HBV
共3劑,分別在寶寶0、1、6個月大時接種。
B型肝炎疫苗可經由體液及血液傳染,長期帶原者可能會造成肝硬化、肝癌等嚴重的疾病,因此須透過接種疫苗來預防。謝承霖主任說,若媽媽為高傳染性帶原者,嬰兒出生24小時內,須盡早注射1劑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及3劑疫苗。

NO.3-三合一疫苗-DPT
共4劑,分別在寶寶2、4、6、18個月大時接種。
此疫苗利用破傷風和白喉桿菌,所分泌出來的外毒素,經減毒做成類毒素,並與被殺死的百日咳桿菌混合製成。謝承霖主任指出,根據統計,接種此三合一疫苗的寶寶50%有發燒的副作用。

NO.4-口服小兒麻痺疫苗-OPV
共5劑,分別在寶寶2、4、6、18個月大,及國小一年級時接種。
雖然台灣已被宣布為小兒麻痺根除的地區,但因鄰近國家仍有病例。謝承霖主任表示,目前用來預防小兒麻痺的疫苗有2種,目前台灣是選用口服沙賓疫苗(另一種為注射型沙克疫苗),使用方便容易推行,預防效果也很好且持久,不但自身會產生抗體,也可由接種後的小孩糞便排泄後,散佈到周圍,得到群體免疫的效果。

NO.5-水痘疫苗-Varicella vaccine
只有1劑,須在寶寶滿1歲後接種。
在台灣,水痘是非常流行的傳染病,幾乎一年四季都會發生,最常見於冬末春初時期。謝承霖主任說明,水痘疫苗是一種活性減毒疫苗,注射後幾乎100%產生抗體,保護效果至少數10年,12個月至12歲兒童只須注射1劑,13歲以上間隔4~8週注射2劑。

NO.6-麻疹、腮腺炎、德國麻疹疫苗-MMR
共2劑,在寶寶12~15個月大時接種,國小一年級再追加1劑。
寶寶若遭受到麻疹、腮腺炎、德國麻疹等感染,可能就會產生一些嚴重的併發症,甚至死亡。謝承霖主任指出,MMR疫苗是利用組織培養製造出來的活性減毒疫苗,使用皮下注射,對3種疾病的預防效果可達95%以上,並可獲長期免疫,在15個月大時接種效果最好。

NO.7-日本腦炎疫苗-JEV
共4劑,在寶寶適合接種年紀時的3~5月份間接種。
台灣地區每年尚有數十例的日本腦炎確定病例,主要傳染途徑為蚊蟲叮咬,因此除保持良好居家環境外,按時接種疫苗也是很重要的。謝承霖主任表示,日本腦炎疫苗為一種不活性病毒疫苗,如果要得到最好的免疫效果,必須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3劑的基礎疫苗接種,國小一年級再追加1劑。

完整呵護.All-round
流行性傳染病疫苗‧保護寶寶滴水不漏

b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-Hib vaccine
共4劑型,須在寶寶2、4、6、18個月大時接種。
謝承霖主任指出,b型流感嗜血桿菌好發於5歲以下幼童,若感染到此病菌,極有可能引發全身各部位的嚴重疾病。目前接種方式是建議嬰兒在2、4、6、18個月分別接種4劑疫苗,可以跟三合一疫苗、B型肝炎疫苗、口服小兒麻痺疫苗、MMR疫苗等同時接種。

A型肝炎疫苗-HAV
共2劑,於寶寶滿週歲後施打第1劑,並於施打後6個月施打第2劑。
雖然台灣現在衛生條件良好,較不易出現感染A肝,但因目前國人盛行國外旅遊,在沒有A肝抗體的情況下,到了疫區很容易會受到感染。謝承霖主任建議,家中若有病毒性肝炎的患者,感染A型肝炎的機率較高,因此建議成人與小孩皆須接種疫苗。

流感疫苗-Influenza vaccine
每年皆須接種,但寶寶須滿6個月大,才可接種。
寶寶感染到流感,除了會有呼吸道症狀外,還會有腹瀉等胃腸疾病。流感疫苗是一種非活性疫苗,可以達到70~90%的保護效益。謝承霖主任強調,因為接種疫苗所產生的抗體,隔一年以後就會明顯下降,而且每年的流行病毒株都可能不一樣,所以必須每年接種。

肺炎鏈球菌疫苗-Pneumococcus vaccine
注射方式眾多,主要分2歲以下及2歲以上,兩類注射劑型。
謝承霖主任表示,肺炎鏈球菌會潛伏在鼻腔當中,一旦免疫力下降,就有可能遭受病菌侵襲。尤其嬰幼兒容易引起肺炎、敗血症、腦膜炎等致命併發症。肺炎鏈球菌疫苗可以保護嬰幼兒免於感染肺炎鏈球菌,導致如腦膜炎、菌血症等的侵入性肺炎鏈球菌疾病。

輪狀病毒疫苗-Rotaviurs vaccine
分為兩劑及三劑型;最遲在6個月大前口服完畢。
謝承霖主任指出,兩種輪狀病毒疫苗效果都達95%以上,以兩劑疫苗為例,建議分別在寶寶2、4個月大時口服,即可在到達疾病高峰期的月齡(6~24個月大)前,及早給予寶寶保護。目前除了不建議與口服小兒麻痺疫苗同時使用外,其餘疫苗皆可同時接種。

小病毒‧大威脅
輪狀病毒主要是由糞口傳染,其病毒傳染力相當強。輪狀病毒感染的潛伏期約2天左右。受感染的寶寶會先出現嘔吐的症狀,數個小時之後,會解出黃綠色並帶有酸臭味的水便。1~2天之後,會變成非常厲害的腹瀉,主要是水瀉,次數多達1天10次左右,症狀維持約1~2星期。若未妥善治療與照顧,可能會有脫水現象。若發現寶寶有昏迷嗜睡、小便減少、嘴乾無口水,皮膚乾燥無汗等,都是脫水現象,應及早就醫,不可延誤。

peri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文/謝承霖

長假即將來臨,不妨帶家中的寶寶出遊,而帶寶寶出遠門時,最好替寶寶準備一些隨身攜帶的藥品,以備不時之需。

◎最常派上用場的幼兒藥品除了平日已在服用的藥物外,另外還有以下藥品還應包括在內:

●感冒藥:咳嗽、流鼻涕、鼻塞等等。

●退燒藥:最好準備退燒藥、退燒貼布或退燒塞劑,暫時舒緩發燒,並儘快就醫治療。

●腸胃藥:出遊目的地不同,細菌、病毒也會不同,所以幼兒極易有胃腸方面的問題發生,比如嘔吐、腹瀉,甚至便秘等。

●蚊蟲咬傷的皮膚外用藥:尤其是到郊外時,要小心預防當地的各種蚊蟲。

●暈車藥:旅途中,幼兒常會因暈車而哭鬧不安及嘔吐,會妨礙了周圍的人休息,也造成旅程中的不便,所以可以視情況準備適當的暈車藥。

●鎮靜安眠藥:幼兒因時差及環境變遷因素,易哭鬧不安,此類藥物有益於幫助寶寶度過調適期;而通常的暈車藥、流鼻涕及鼻塞藥,就具有安眠及鎮靜的作用,藥物本身也很安全,父母不必擔心孩子會有習慣性上癮問題。

此外,要提醒的是,寶寶如果有較特殊的疾病,如心臟病、肺部疾病、腎臟病、免疫疾病等等,最好能夠隨身攜帶一份(中、英文書寫)病歷摘要,內含重要的病歷紀錄,萬一用得到時,可以幫助當地醫師多了解寶寶的病情,以及用藥情況。

千萬不要因圖方便而讓幼兒服用他人(尤其是大人)的藥物,除非曾徵詢過兒科醫師的意見,但在用量方面仍應特別注意。

在出遊的這段時期,寶寶如果有長期的不適,最好還是讓當地的兒科醫師檢查一下。

(本文作者為國泰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科主任)

peri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小兒腹瀉 症狀不能輕忽
【謝承霖/國泰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科主任】

 

小兒科門診,腹瀉很常見。孩子越小,越要謹慎對待腹瀉,不少父母以為拉肚子是小病,用點藥就行了,卻忽視了孩子的一些症狀,可能釀成嚴重後果。

 

幼兒的感覺及表達能力差,腹瀉後常常說不清有沒有腹痛及部位,所以容易誤診。腹瀉也有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表現,需要進一步的鑑別診斷,拉肚子的幼兒中,有少數可能出現嚴重的併發症,比如溶血性尿毒症候群、腦膜炎、敗血症等,必須謹慎處理。

 

腹瀉病例中,由於飲食不潔而致使細菌、病毒或細菌產生的毒素進入體內,引起的腹瀉最為多見,稱為「感染性腹瀉」,約佔腹瀉病例85%。這類腹瀉大都合併出現體溫異常,常常有38.5度左右的中度發燒,而且發燒症狀可能早於腹瀉或在腹瀉初期出現。

 

同時,罹患感染性腹瀉的幼兒還會出現不愛玩、不願吃東西、哭鬧、無精打采等現象。對此,家長不必過於焦慮,但要特別注意,當孩子高燒39度以上,又有腹瀉症狀,即使次數不多,還是應及時就診。

 

幼兒腹瀉時,建議家長應要進行四個方面的觀察:

 

一、觀察大便形狀與次數

 

幼兒腹瀉常見稀便、水樣便、蛋花樣便、黃綠色便或有少量粘液,每天次數可能在5次左右,大便量不很多,無明顯脫水現象。

 

如果便中帶有血絲,或血水樣便、或膿血樣便,且每次便量較少,坐便盆不願起來,就有可能是痢疾,或是出血性大腸桿菌腹瀉,應立即就診。如果孩子腹瀉次數多,排便量大,就會使體內失水多,容易出現脫水症狀,應及時就診並給予點滴輸液,防止脫水甚至酸中毒。

 

二、觀察藥物效果與反應

 

如果孩子腹瀉症狀較輕,對藥物反應良好,父母不必過度擔心。但若藥物在2天內未見療效,或出現藥物不良反應,應立即停藥重新就診。

 

腹瀉患兒的飲食應以質軟的清淡飲食為主,未斷奶的嬰兒可照樣餵奶,儘量多補充水分。此外,照護腹瀉患兒的家長要隨時洗手,防止病菌擴大傳播。

 

三、觀察精神狀態

 

觀察孩子是否出現精神差、嗜睡、抽搐、昏迷等症狀,這些症狀與一般腹瀉常有的無力、疲乏、愛睡覺、容易叫醒不同,是精神、意識出現障礙的表現。

 

還有一種表現是噴射性嘔吐,張嘴就噴嘔出來,而不是惡心難受才嘔吐,也不是用藥後嘔吐。一旦發現孩子出現類似精神、症狀表現,要即刻就診。

 

四、觀察併發症的早期表現

 

腹瀉時出現高燒、頭痛、噴射狀嘔吐、尿量減少,呼吸不暢;皮膚出現皮疹、瘀斑等症狀,往往是併發症的早期表現,應及時就診。

 

【2008 /01/16 聯合報】

peri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小兒科門診中,每當告訴小病人的父母其小寶貝可能患有小兒氣喘病,接下來,總是面對其惶恐及無助的臉孔;大多數的父母以為小兒氣喘是醫不好的疾病,其實現代醫學的進步,只要找出致病因子,避免誘因,給予諸多抗發炎藥物,常常控制其氣道穩定性,即時發覺徵兆出現,追蹤其肺功能,耐心地與醫師密切配合,大多數是可控制其病發,以達到正常兒童之活潑生活品質。

  「什麼是小兒氣喘?」它是指小孩一年內有三次以上「呼吸急促,氣管發出喘鳴聲」的發作經驗,都籠統歸為此病。至於學術上的認定,應該是指經過包括肺功能等詳細的試驗,足以確定有以下特徵:一、自發性或經治療後的完全或不完全可恢復性的氣流阻塞。二、支氣管過度反應性。三、呼吸道慢性發炎。才稱之為氣喘。發作時肺部氣道或支氣管會造成狹窄、腫脹及分泌物增加,氣道內徑因而狹窄而引起喘鳴、咳嗽或呼吸困難。當然,喘鳴的嬰幼兒並非都是氣喘;有報告顯示兩歲以下之幼童因呼吸道感染、有百分之八十會有喘鳴的紀錄,其中只有三分之一長大會演變為真正的氣喘。筆者亦曾發現多起因先天性氣管異常,氣管異物吸入,胃食道迴流或氣管腫瘤的喘鳴病例,經接受軟式氣管內視鏡檢查,才知道並非單純性氣喘,經開刀手術後或特殊治療均有滿意之結果。也因此,有喘鳴的兒童,是須先經詳細檢查,才能確定為氣喘。

  氣喘徵兆因人而異,有人輕微、有人嚴重。包括有;咳嗽、呼吸快速、睡眠困難、喘鳴、胸痛、窘迫感、疲勞及呼吸困難;發病形態有所不同,百分之六十病兒是以類似感冒的症狀開始、百分之三十病兒則以氣喘的症狀開始。在台灣的氣喘兒盛行率已逐年上升,目前已經是百分之十至十七,與歐美工業化國家不相上下。發病時間亦有不同,大部份氣喘兒發病於八歲,一半在三歲前即已發病。青春期前,男孩發病率為女孩的一點五至三倍。再者,三分之二至四分之三的氣喘兒有過敏體質,與過敏性鼻炎及異位性皮膚炎有共通的遺傳基礎,因此有過敏體質的父母其幼兒較有氣喘傾向,其過敏原以居家灰塵塵為最常見(佔過敏因素中90.5%)蟑螂、黴菌亦為常見之過敏原。氣喘兒的肺部氣道相當敏感、常因接觸一些事物造成發炎而誘導發作,如;感冒、運動、冷空氣、二手煙、空氣污染(二氧化硫、二氧化氮、臭氧、鉛等)灰塵、情緒、過敏及寵物。其導致氣喘的誘因且相當複雜,很少是單一因素,日本學者就曾統計六百四十三個病例中,其中因心理問題而引發佔百分之五十一,因身體失衡而發作佔百分之七十八,因過敏因素而發作佔百分之四十四。可見將近百分之八十的病兒乃因生理誘因(如氣溫遽變、冷氣房、陰天、低氣溫、下雨、颱風之前等)而發作。

  百分之八十五的氣喘兒經運動或運動中會引發氣喘。如依嚴重性排列運動類型則是;一、隨意跑步,二、爬樓梯,三、腳踏車,四、游泳。但是,基於氣喘兒應維持固有的運動體魄及肺功能,並不贊成因而終止運動。針對運動引發性氣喘,學者建議下面幾個措施:首先選擇較不易引起氣喘之運動,如游泳、體操。運動前先使用支氣管擴張劑等藥物並作暖身準備。當然,當病毒感染,空氣污染物增多,低溫時須限制運動。

  除了瞭解氣喘發作,原因及誘發因子外,進一步要控制氣喘以確保正常活潑之生活;一、很多醫師的處方藥物可以預防或舒解氣喘徵候。如 Intal 或吸入型類固醇等「抗發炎預防藥物」。二、學習如何在你的家中、學校或室外避免引起氣喘惡化的誘因。三、病童可以用簡單的「尖峰吐氣流量計」(又稱氣喘兒的溫度計)隨時在家中得知肺部情況的好壞。四、參加氣喘衛教班,或請教專門醫師,自我教育有關藥物、如支氣管擴張劑或其他方法,藉以認識及控制急性發作,可因而減少急診次數和住院。最後還要學習及注意氣喘發作的預兆,當預警徵兆出現,立即採取步驟以防繼續惡化,懂得愈多,處理得就愈好。

  氣喘發作時,切勿慌張。按照著你計劃及醫師指示的步驟,想辦法使病童鬆弛。如有下列情形則須緊急就醫:(一)給予藥物後,徵狀仍無改善。(二)呼吸困難;胸部及頸部起伏變大,肩部上提。(三)走路或說話困難,兒童則無法遊戲。(四)尖峰吐氣流量下降,而且經治療無法改善,一天發作次數超過三次。當然,氣喘發作的氣管與支氣管發炎的修復需要三週以上的時間,並非像普通感冒短期之內會痊癒,所以經治療緩解後,不能斷然停藥,還需要長期的追蹤與預防。

  總之,氣喘並非不治之症,家有氣喘兒就像有個調皮、脾氣不好的小孩,只要與醫師擬好治療計畫,給他時間與愛心,當健康的氣管逐漸長成,令人激賞的表現是指日可待的。

  本院特別在各個小兒科門診,設有專門的兒童氣喘疾病的諮詢與衛教以及各項檢查與治療,歡迎各位家長多多利用與諮詢!

peri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哮吼~咳嗽像狗吠

文/謝承霖(本文刊登在96/12/25自由時報醫療版)

1歲多的安安被媽媽帶來門診就診,安安的聲音沙啞,咳嗽像狗吠,呈現呼吸困難而且聽診時有吸氣性的喘鳴聲。經過仔細診斷,原來安安是哮吼引發的症狀!的確,在最近秋冬劇冷的季節,門診中很容易看到哮吼的病例,而什麼是哮吼呢?

◎什麼是哮吼?

哮吼(croup)其實是一種急性咽喉部炎症所造成的臨床症狀,它是造成急性上呼吸道阻塞最常見的原因。這會導致咳嗽聽起來像狗吠聲,特別當孩子哭泣時更明顯。

多數的哮吼是由病毒造成,但相似的症狀也可能由細菌,像是嗜血性感冒桿菌(HiB)或是過敏反應所造成。最常造成哮吼的病毒包括副流行性感冒病毒第二及第三型、呼吸道融合病毒、流行性感冒病毒、腺病毒,甚至是麻疹病毒。

多數病毒性哮吼發生在3個月至5歲大的孩子,最常發生在冬天至早春的期間,而有嚴重併發症的哮吼常常發生在小於3歲的孩子,要特別小心。

◎什麼是哮吼的症狀?

初期的症狀可能會如同感冒,包括鼻塞、流鼻水、咳嗽和發燒1至2天,接著典型的哮吼症狀可能會有:

●聲音沙啞。

●咳嗽有怪聲音,聽起來像狗吠聲。

●吸氣時,有哮吼聲,即吸氣時,喉頭有雜音,表示上呼吸道阻塞。

●吸氣急速,吸氣困難。

●若感染3天後,仍持續高燒,或咳嗽加劇,需考慮是否有併發症,例如中耳炎、細菌性支氣管炎或肺炎等。

而病童常常在哭鬧時,會更嚴重,也常常在夜晚突然出現如狗吠一般的咳嗽,吸氣時,出現喘鳴音、聲音沙啞,不太嚴重者可能連續幾天睌上都反覆發作,白天又恢復正常。因此家長如果是白天帶孩子就醫時,記得告訴醫師,寶寶夜裡會咳到像狗吠一樣,以利於醫師做正確的診斷治療。

◎哮吼的診斷

哮吼在臨床上的診斷主要還是要醫師經由聽診、詢問病史加以確定,也可以經由X光檢查評估呼吸道狹窄及阻塞的程度。另外,哮吼須與氣喘發作症狀、異物吸入、咽部膿腫、血管神經性水腫,甚至是喉部腫瘤做鑑別診斷。

◎哮吼的治療

治療哮吼的首要目標是降低咽喉水腫,使呼吸道暢通,並注意有無併發症發生。若是症狀輕微,可以先讓病童呼吸潮濕空氣,以藉由水蒸氣降低喉頭水腫,使呼吸道順暢,如此有助於緩解呼吸困難的症狀。

另外,要儘量安撫病童,避免哭鬧,以防加重呼吸道腫脹阻塞;也要給予充足水分,並少量多餐;藥物方面則是給予適度消腫等藥物的使用。

有的出現嚴重症狀的病童則需要住院治療,包括注射點滴補充水分,並給予類固醇藥物,或蒸氣吸入腎上腺素,加速消除呼吸道發炎、腫脹的問題。

另外,對於有合併其他細菌性感染的病童,則要給予抗生素治療。(本文作者為國泰綜合醫院新竹分院小兒科主任)

peri0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«123